首页

婉慈icon原创视频

时间:2025-05-26 00:03:05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52980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四川:巴南高铁成功接入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

“有了医保报销,对我们家庭而言经济负担减轻了很多。我是在厂里缴纳职工医保的,能直接将历年账户的余额共济给小孩子看病用,方便了很多。而且浙里办上绑定医保卡就可以直接用,有时候看病不带医保卡,只带手机也能报销。”朱慧说。

2024年中华文化大乐园-马来西亚沙巴园开幕

海口3月1日电(记者 符宇群)中国和泰国3月1日正式进入“免签时代”。“中泰互免签证政策实施后,入境中国更方便了。”泰国华人韩梅当日从泰国飞抵海口,计划前往祖籍地海南文昌探亲,其侄子韩钧来到机场迎接,称“昨夜,姑姑开心到一夜无眠”。

首届海峡两岸优品电商购物促销活动在福建霞浦启幕

“我们要守正创新,擦亮开放亚太、包容亚太的金字招牌,打造绿色亚太、数字亚太的新招牌,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演讲。

中国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国试行免签政策

“项目上承石油石化的精对苯二甲酸(PTA),下接棉纺或混纺等生产企业,完善了新疆的‘炼化纺’全产业链。”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全说。

自然资源部发文打通基建临时用地政策“堵点”

3月30日电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30日,荷兰警方表示,在持续几个小时的谈判后,该国埃德市当天发生的劫持人质事件中,四名人质全已获释,一名嫌疑人已被拘留。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